南京车险业务联盟

保险行业:与人性相悖的商业逻辑怎么玩?|星河观点

2022-06-18 07:46:08


导 读






对保险行业的商业理解,我们通过日常生活支出比进行分析,一个中产的每年支出中,有多少用于买衣服、买游戏、旅游、买车?从理性分析来看,这些支出,都应该排在保险支出之后,而实际上保险在日常消费支出中占比非常小,人性的心理机制决定了保险的购买地位。

保险行业需要牺牲近期利益,去满足远期未知的利益,这是一个和人性相悖的逻辑。未来风险不定,售后不明,却要现在割肉。这个机制是产业链上最重要的那颗珠子,串起了后面所有的链条

本篇文章,作者系统化的分析了目前的产业链条状况、形成轨迹、其背景情况(包括技术变化、社会变化、居民财富、心理、和文化变迁等),来推测产业可能发生的变化。通过阅读一起了解保险行业的底层机制,这会有利于我们理解整个产业链,Enjoy it。

作者:星河互联投资部赵楠

为什么保险那么难卖? 

一个规范正当,会给客户带来巨大财产保护的生意,为什么这么难做?

从保险的底层逻辑来看:保险是现在的钱来覆盖未来风险。人类的本能决定了,只有离自己最近的痛苦,才能深刻体会,远期痛苦因为不能很快体验,就显得不那么痛,不痛就显得不那么着急。

站在1年的时间区间内,和30年的区间内,看问题的方式和作出的决策会完全不同。

“短期不痛”导致作出“购买”这个动作很难,“反正后续才会出问题,而且也有可能不出问题哦”,这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买商业保险的深层逻辑。很多人说,保险难卖是因为产品非标,不透明太多,导致交易成本过高,客单价又非常之高,导致购买决策难。其实这些是表层逻辑,不是底层原因。

举个例子就容易理解了:

为什么现金贷生意这么好做?(互金领域上市公司最多的一个细分方向,暴利)。现金贷款的交易成本不高吗?需要客户各种担保,财产取证,一系列的材料提供,甚至要裸条才能贷到,这个交易环节的成本,不比保险更高吗?

如果再仔细观察下,就会发现这两者的不同:人为什么需要现金,因为要满足当前消费的欲望。是从心底主动产生的欲望和需求,它们会促使人们去“找钱”来满足自己,而不是灭掉需求(至于有需求的背后,可能是基本生活所迫,可能是改善,或者是攀比,不过多研究)。

为了满足当下的需求,甚至不惜牺牲远期利益,去高利贷借钱。而保险呢?正相反,跟现金贷完全是两极。它需要牺牲近期利益,去满足远期未知的利益,这是一个和人性相悖的逻辑。未来风险不定,售后不明,却要现在割肉。

有人说现金贷都是低端年轻用户,保险是相对高端用户,不可这么比较。一个中产的每年支出中,有多少是买衣服,买游戏,旅游,买车子?从理性分析来看,这些支出,都应该排在保险支出之后,而实际上有多少人是这样,一件衣服不买,也变不成丑鬼,车子不买,也不会难以出行,而保险不买,万一出险,会变成穷鬼!人们都知道这个事实,却仍旧把保险排在各种消费之后,所以最终,还是人性的心理机制。

这个机制是产业链上最重要的那颗珠子,串起了后面所有的链条。我们今天所说的保险,指的是长期寿险,不谈车险、场景险,和短期健康险等,因为这几个领域的属性跟长期寿险完全不同,表面都是保险,商业逻辑却完全不同,需要分开研究。

Part1:客户需求和相对低效的产业链之间的错位

寿险领域目前的产业链情况,简单说,这里面有四个大角色:

角色一是客户。

问问身边的人是否买保险,他们会说:到底怎么买?买什么?保什么?

这里面有几个问题:第一,人是愿意买保险的,第二:但看不到保险明确的,可被量化的好处,所以拖着。第三:产品太复杂,看的眼花缭乱,选择困难。第四:保险是个重决策,虽说单年只交几千块到一万多块,可是一交20-30年。第五:没有可信任之人,营销员都自说自好,隶属于某一家保险公司,不给最优选项。第六:国内社保几乎全覆盖,渗透率极高(城市社保+农村新农合),一部分人以为社保就够了

这一切都是我们上述所说,底层逻辑驱动的外化原因。 保险是潜意识知道需要买,可是却有各种理由给自己,拖着不买,如果是现金贷,客户就不会有这些一二三四五六的问题了。

就像你喜欢一个姑娘,她漂亮,但是自私又懒还不爱你,可是你会忽视这一堆的缺点,主动跑去找她,你妈给你介绍一个姑娘,丑,可是温柔多情还爱你,你知道你应该去找这个姑娘,可是你会找一堆的理由拖着不想去。你骨子里爱美,可是要违背本性去找丑,多么残忍。

角色二是营销员。

国内在册的营销员大约800多万,其中正常出单的,大约400万左右,其中300多万集中在保险公司旗下,100多万集中在中介行业。寿险多年前的方式,是靠营销员杀熟,进来行业,然后找不到持续的方式,就退出了,再培训新的营销员,如此循环。

过往的十多年,行业逐渐成长了一批相对成熟,不需要杀熟,靠客户介绍客户,还能业绩稳定的营销员。营销员的获取客户成本很高,所以每得到一个客户,只能争取往高的价格上卖,除了消费型的医疗保险,意外险,要把分红,年金都加上去,这样总体保费高,能够拿到的佣金就高,才能保证基本收入。

角色三是保险公司。

保险公司卖产品,主要靠营销员(寿险产品至少60%靠营销员,实际可能还更高),所以它在设计产品的时候,首要考虑是营销员的需求,而不是客户的需求。由于产品本身的非标性,保险公司在长期寿险上,很难直接跟客户交易,所以基本是依赖渠道,也就是营销员(营销员跟保险公司没有劳动合同,有代理合同,跟其他消费行业代理商制度一样的,根据业务量大小给予渠道返佣)。

另外,对于保险公司来说,车险、意外险、健康险、企业补充险资产质量都不算是最好的。最好的资产是长期寿险、年金、分红险。前者不是约定好每年交,都是按照单年买,而且赔付率相对较高。后者是连续交20-30年,每年固定缴纳(退保的话,损失会很惨重,谁退谁知道),且赔付率低,对保险公司来说,这是多年、连续、稳定、大额度的现金流来源,是保险公司最优质的业务类型,同时也是其第二核心业务投资的基础。

角色四是医院。

医院为客户提供服务,保险公司买单。理论上,保险公司应该会去控制医院,提高服务质量,同时要降低医疗成本,进而降低赔付率。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,就研究推行各种HMO、PPO、ACO模式,其最终的希望也就是提高服务,降低医疗成本,降低赔付

但美国医疗保险制度,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参考,其成本居高不下,是一个社会顽疾,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很复杂,包括医院、保险公司、诉讼体系、ppo模式、医学院、研发等产业链条的各个利益环节博弈之后的结果。

国内医疗体系跟保险系统基本是分开的,医疗被政府控制,提供了质量不算高,但是价格也不高的服务,保险公司则是很难控制医院。因为政府的医疗强管控,在医疗保险这个产业链上,保险公司和医院互相牵制和博弈的效果还不明显。目前有些保险公司通过跟部分医院直接合作,或者三方HIS厂商,三方数据公司合作,得到客户就医信息,进行控费。这是未来的方向,但是目前进展还不成熟。

这一系列的角色之间互相影响,多年的博弈之后,形成了目前的产业状态,用简单的图来表示如下:

 就目前的上述整个链条来说,其低效的地方有几个:

1.   产品设计不能够贴近客户核心需求,单个产品复杂,行业产品雷同化程度高。

2.   购买环节不够顺畅,缺乏信任和信息透明,导致交易成本较高。

3.   ,行业经纪人少(代表客户利益多),代理人多(代表保险公司利益多),导致了提供的服务不够。

4.   代理人的金字塔机制,造成了代理人的两极分化。由于金字塔上层级过多,分得的利益较少,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入行的代理人质量,愈加降低了行业整体素质。

5.   技术化应用程度低,在大金融板块,包括银行、券商、保险中,保险业的技术应用程度是最落后的。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业整体的效率。

上述问题,正是创新可能出现的地方,而这就是残酷商业背后美好的地方:有价值的公司,一定是优化了产业链,使其更加高效的运转,为整个社会降低了成本,提供了更好的服务。

Part 2:  已经悄然变化的市场环境

正是无数个有价值的企业,组合一起完成产业的革新。能够影响这种创新的,有两种力量:第一是顶层设计,即政策推动。第二是基层的市场力量。

但一般情况下,除了政府闭环的产业外(比如高铁),一个产业的变化,大多都是由市场力量推动,顶层设计顺势跟上。看过往这么多产业革新,从来就没有一个市场化的行业,,所以主要因素还是要看市场。而市场的力量,经过这些年的演变,有些因素正在悄悄改变:

  • 第一是技术的变化,导致几个较大的影响:

1.   客户场景迁移:早期的保险客户交易场景主要在家里、社交圈子里、银行、理财机构等场景,甚至更早的时候,在街头拦住客户介绍也能成交(多么单纯的年代)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介入,客户们都“上网”了,即便不在线上完成“交易”本身,也是需要到线上去“找到”客户的,然后再慢慢在线下转化他们成交。

2.   数据累积:基于目标客户在线上工作+线上社交的渗透,使得客户线上活跃时长越来越高,也留下了越来越详细的,被记录的痕迹。线上的客户画像越来越完整详细,根据分散的部分信息已经可以做初步的客户画像,降低寻找客户,交易环节以及理赔的成本。

3.   技术对于整个产业链的提升:利用技术带来工作效率提升,从链条的各环节,比如中介的出单、结算对账系统、营销员的展业、保险公司跟下游对接的系统等都有效率上的提升。

  • 第二是人群画像的变化:

目前国内核心的代理人仍旧是70后,60后,外加一小部分80后为主。但客户已经不是她们的同龄人了。主流客户已经变成了80后,和部分的90后。这部分群体有几个特点:

1.   是活在线上,工作社交都在。

2.   是正好在生孩子的阶段,上有老下有小,压力大。

3.   是消费心态日渐趋于理性。

  • 第三是社会财富的变化:

一线城市的人均GDP很高,家庭财富到了需要“配置”的时候,配置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匹配的保险,这个会慢慢成为家庭的必选项。

  • 第四是顶层设计的变化:

1.   社保的覆盖减少——由于社保本身的压力越来越大,政策导向会越来越倾向于转移压力到商保。目前社保只覆盖基本医疗,上限30万左右,这个额度是非常不够的(住15天的ICU就没了哦)。其中很多高端器械、进口药品都不在报销之列,而且越来越多的被移出社保范围,这个现实会刺激客户对商保的需求;

2.   税收的支持——对商保的支持会很快体现在税收政策上,就在写文章的刚刚,收到了新闻:,提高个税起征点,里面包括增加大病医疗的专项费用扣除。这类的消息,未来会更多。

Part 3:   精准匹配和标准化服务是提高成交的点

基于上述的变化,站在创业和投资的角度,有几个方向,是可能快速起来的。从行业来说,新的公司超越旧公司,有两个方式:

一是战略竞争,就是这两年常说的降维打击,从上方,侧方等其他方向过来,甚至是其他的产业过来,直接颠覆原有整个链条。

二是同业内部的效率竞争,因为使用了新的技术,提供了更佳的服务从而超越原来产业链上的对手。

第一个方向,在目前看到的互联网寿险创新公司中, to a的代理人平台虽然还不算是降维打击这么颠覆,但已经是寿险领域最具革新的,同时部分被市场验证了的一个方向。独立的三方平台,未来会把代理人的工作方式,获客方式,佣金分配方式,原有金字塔结构都改变了,围绕平台形成一拨三方独立经纪人的力量。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,目前大部分的平台只完成了简单的飞单服务,粘性太弱,可替代型太强。对于代理人来说,按照强烈程度来分,有四个需求:

1.   是客户源。

2.   是展业工具,提高交易的效率。

3.   是好的产品。

4.   是日常培训,提高代理人的自我服务水平。

能够把这几种需求满足的平台会是一个好的代理人平台。未来政策会倾向于鼓励独立经纪人,客户端的需求也会促进更多独立经纪人,这类人会从80后、90后这一批代理人转化而来,对互联网工具使用更多,没有在保险公司的既得利益,学习能力强,更能理解客户。这类平台这是我们看好的方向之一。

第二个方向,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同业效率竞争。也是目前互联网保险的创业公司最多的模式。不同的行业属性不同,竞争的点也很不同。看过这么多在拼命努力,有的有了初步被验证,有的还在验证路上的创新公司,我的初步判断是:互联网寿险的竞争点在于精准匹配和标准化服务。

判断依据:

这就要提到大流量的效果。在整个商业环境中,BAT是具备最大批量客户资源的场景。理论上他们直接跟客户卖保险,是不是会很吓人呢?

然而实际并不是。几个大平台,包括AT都试过卖保险,但转化率都非常低。迄今为止,只有退运费、航意、旅游之类的险种在线上量比较大。百度地图卖过车险,量也非常小、非常小、非常小。车险是相对标准化的产品,都卖不掉,寿险的交易,会更加困难。可见寿险和车险都不是流量思维,流量大不等于成交量高。

但是英国,美国,日本为什么可以在线上把车险卖出去?并且英国完全是以线上车险为主要的销售渠道。

就目前的情况分析,最早在线上完成批量交易的,流量大,成交量也大的产品,都符合两个特点:一是产品非常标准,二是售后赔付方便,线上可以完成整个服务链条。

比如航延险,线上购买,如果晚点,下了飞机就能收到理赔款了。不需要客户去提供什么证明,跟客服交涉,全自动走完从下单到理赔的流程,退运费险同理。

其实除了前两点,还有一个因素值得关注:就是即使赔付在线下,仍旧做到非常方便,不增加客户的成本。比如车险跨两个产业:保险和汽车后市场,如果售后服务配套产业比较成熟,只要去到保险网络下的服务点,就能够得到快捷方便,质量保证的服务。

这样客户在购买保险的时候,不必想着,我在你这里买的保险,理赔我必须找你,否则再找别人就很麻烦。这大概就是英国和美国,能够线上卖出车险的原因,他们后市场相对成熟完善。

而在中国,因为修车配套服务商非标,质量参差不齐可高可低,导致客户需要通过点对点,哪里买,哪里赔付,来牵制渠道保持自己得到的服务质量不被严重损害。所以大部分人在4s店,修车店,熟悉的代理人那买车险。线上车险却卖的比较惨淡。

当然这个是从C客户的角度来说。目前车险线下渠道端的佣金更高,这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,是有保险公司的渠道分布引起的。


按照上述思维,之所以寿险不是流量思维,更难在线上卖,是因为上述两个点,都不符合:第一是前端产品非标。第二是后端服务链条也非标。

这两个问题有没有可能解决?寿险需要服务的频次很低,一生可能也就一次赔付,或者没有赔付。真到需要的时候,无论如何,都是不可能纯线上完成的。这是大额的赔付,大部分客户,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去搞定。第二个问题可以标准化,但不一定纯线上,基本算是可以解决。

所以toc 的寿险要解决第一个问题,就是要到前面交易端用力。既然产品注定非标,那么是否可以把服务标准化?

标准的服务,可以完成稳定的批量转化。批量稳定转化,这是服务标准的核心。在所有需要标准化的类型里,服务标准化是最难的。简单的一句“你好,欢迎光临”,有心有礼貌的说,和被迫按照公司要求机械的说,其实都做到了服务标准化,但是对客户却是完全不同的感觉,这种“感觉”,当然会影响成交。

想要得到高质量,相对标准化的服务,可能有几个方式:

一是从现在代理人中,增加知识培训,必要的时候,在线下给予支持,让他们提供相对标准的服务。

二是如果原有代理人不好转化,就培训一批新人,服务流程做到尽量可控,最终的服务结果做到高质量,相对标准即可。

目前市场上几种方式都有在尝试,至于哪种的速度更快、效果更好、成本更低,还有待验证。

产品和服务的问题都解决之后,就要看跟流量之间的关系。保险行业里,高转化率,需要完成我们前面说过的二个因素:一是上面说的服务标准,二是精准匹配。

所谓精准匹配,指的是把购买保险意愿较强的人,从茫茫人海中挑选出来,如此可以提高交易的效率。轻决策的产品,流量等于交易,有一定的转化比例。而重决策的产品则特别需要挑选有意向的客户。假如不做挑选,要转化那些对保险认识不够,需求不高,甚至排斥的客户,难度太大,成本太高。

对创业公司来说,只有度过了“买或不买”,开始研究“怎么买”的客户才是好客户,你要去把他们挑出来。这是保险行业跟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。好客户是已经跨越了自己的心理防线,接受去用短期支出覆盖长期利益,有着理性消费心态的人。挑出来之后,看的就是服务的本事了。

整体上看,能够做到精准匹配,又做到标准化服务,完成稳定转化的公司,是会在未来有一席之地的。他们在同业的效率竞争中会占有较大优势。下属几类公司可以多关注:

1.   通过各种数据,做客户精准挑选,客户行为轨迹分析,赠险等方式做匹配的公司。

2.   AI保险咨询,利用机器学习,去满足客户的提问,甚至提前解答客户的疑问。机器可以低成本筛选出购买意向高的客户。

3.   团险服务,通过为企业提供企业补充险,获取企业员工客户接触和服务的机会,进而挑选到优质的购买保险的客户。

4.   互助保险,目前看来互助保险也是挑选c客户的一种方式,用众筹互助把c客户聚集起来,从中挑选匹配出购买保险意愿较强的客户。

5.   能够通过电话、微信、线下团队等不同方式,提供高质量的,标准化服务的模式。

整个寿险行业是非常大的雪坡,看起来很美,,客户还不足够成熟的行业,还需要教育普及的成本。这几年很多产业都在变化中,保险公司动的速度很慢,然而其下游产业在快速的变,无论是从下游的渠道,服务端还是其他的点切入,都是有机会做出来的。

首先做到服务一方客户,在其中一个环节站住脚,再争取往上游走,站到拥有牌照的位置,才能拥有这个行业最大的话语权,进而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大的价值。

做为投资机构来说,短期目标是在周期性的产业变动中,投出有价值的互联网保险公司(主要是下游渠道或者服务商),帮助他们成长,服务客户,获得增值回报。长期目标是行业的占位,为未来基金的产业布局打下基础,毕竟机构LP中,险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。 

 # 获奖信息公布 # 

    上期送书活动获奖的15位小伙伴们,礼物已经飞奔在路上啦,注意查收爱心哦。书籍获奖名单(微信号-地区):

@pooh bear-山东省临沭县

@51拍梦-成都市

@TTF-杭州市

@smile-西安市

@在线-济南市

@吃兔子的萝卜-沈阳市

@长弓-辽宁省大庆市

@Jiaqi Sun-济南市

@周晨-昆明市

@蔡坤源-北京市

@薛景至-北京市

@宋继明-北京市

@吴经纬-北京市

@julie-石家庄

@小张-深圳

猜你喜欢:

脑洞 | 哈佛机器人研究全景图:超越想象,完爆科幻

智享 | 94岁芒格最新访谈全记录:成功就是每天都做到最好

“三农”连续重大利好,你准备好创业了吗?|星河观点

“古典”互联网投资人眼里的区块链应用|星河观点
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南京车险业务联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