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车险业务联盟

商业健康险离我们还有多远(文末有一个小调查)?

2021-07-12 14:14:55

最近两个朋友跟我提起商业健康险的事情。一位是投资人,他认为购买商业健康险已经被很多人接受,是一个行业投资机会。另一位则是购买者的角度,建议我也早做准备,给自己买一份重大疾病险。


起初这个事并没有引起我很大重视。因为从投资的角度,直观的感觉是这个行业还很不成熟,大家对这件事情的接受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。有可能率先取得成功的模式,是类似于复星医药控制下的一些医院,在这个封闭的体系内,你的商业保险可以服务体系内的客户。复星联合健康保险2016年末获得专业健康险公司牌照。从消费者的角度,一来我对现在的商业保险赔付能力心存疑虑,二来我自信自己身体不错,也没有什么家族遗传病史,买重大疾病险对我来说性价比不高。


然而三人成虎,既然大家都在谈论,原本从未放在心上事情,也不得不认真研究、思考一下。事实上这个行业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。商业健康险离我们有多远?我们该怎么看待它?未来会往什么方向发展?


商业健康险的底层逻辑:填补高端市场需求


商业健康险是我国基本医保+雇主投保+个人投保三个支柱的重要组成,也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领域。国家医疗保障局即将成立,呼吁很长时间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保合一有可能实现。通过医保支付的手段对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行调节,核心目的是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,说白了就是控费。


从国家的层面,医疗改革的方向是惠及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健康问题,但绝不可能兼顾所有人。那么放弃的谁?是而中、高端医疗需求,这个需求大概率不在政策重点考虑范围之内。结果就是整体医疗费用得到控制,但医疗服务的质量在某些方面的下降不可避免。比如医院排队时间长、问诊时间短、形式单一、病房拥挤等等问题,抑或长期得不到解决,抑或持续恶化。


然而,中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始终存在的。高收入人群在就医时,对医疗服务的价格敏感度较,愿意花更多的钱去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或医疗保障。他们的核心诉求在于高质量、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和舒适的就医环境。很明显,基本医保与这些需求不匹配,因而市场缺口就出现了。基本医保解决不了的问题,只好转向商业医保,这就是商业医保发展的底层逻辑。大熊(微信公众号:白大熊)不知道商业健康险什么时候会在中国普遍接受,但大方向应该没有问题,从这几年的发展可以看出苗头。


商业健康险的两个主要组成:花多少赔多少的“医疗险”和给付型的“疾病险”,重大疾病险是疾病险最普及的险种


我们国家医疗支付结构可分为三层:第一层是基本社会保障和各类补充医疗保险,第二层商业健康保险,第三层家庭自付。我们今天重点讨论就是中间的这一层。商业健康险以被保险人身体为保险标的,保证被保险人受疾病或意外事故伤害后获得补偿。按照保险责任,分为医疗险(补偿型)、疾病险(给付型)、护理险和失能收入损失险四大类。当前中国健康险市场主要由前两者,即医疗保险和疾病保险组成,加起来合计占比超过90%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,医疗险和疾病险分别占健康险保费收入的40.9%52.6%,而护理险和失能收入损失险则仅占6.5%0.1%


医疗险是以保险合同约定的医疗行为的发生为给付保险金条件,为被保险人接受诊疗期间的医疗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险。换句话说,医疗保险要先自己掏腰包看病治疗,再拿着病历、医疗费用收据、明细清单等材料找保险公司报销。简言之就是“花多少赔多少”,和社保医疗保险的报销完全一样,不能超过合同规定的最高额度。医疗险保障的时间只有1年,相对比较便宜。


疾病险是以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的发生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。简单而言,就是万一客户得了产品中规定的那些疾病,如果保险公司确认了,在客户看病之前,就按照合同规定的保障额度直接赔钱。客户只需要提供医生的确诊证明、医院检查报告就可以了,不需要提供医药费清单、发票之类的,甚至于看不看病都无所谓。换言之,保险公司只负责给钱,不会管这笔钱是去看病,还是买药,还是做其他事情的。疾病险保障的时间长且保证续保,虽然保险费率是固定的,价格相对贵一些,适合有一定收入基础,已经成立家庭,有较强的保障需求人群。


疾病险里面最为普及的一个险种就是重大疾病险。在中国,前25,是重疾险的法定标准,发病率占我国大病发病率的95%以上。其它病种就是由各家保险公司自己设计增加的了。


商业健康险呈现规模小,发展快的特点,近几年年复合增长率达40%,但行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


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由于发展滞后,与成熟的商业化医疗保险市场相比,发展程度仍然处在很的水平,在提供医疗保障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,在医疗费用的承担力不足,作为医疗保障“第三支柱”的核心力量尚未完全发挥,健康服务供给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矛盾突出,险种发展潜力巨大。


方正证券数据显示,商业健康险目前仅占医疗总费用的3.5%,对标发达国家一般占医疗总费用10%,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。截止2017年底,我国人均健康险保费支出(保费密度)316元,健康险消费收入占比(保费深度)仅0.5%。对比当期人身险整体保费密度1924元、深度3%,仍有较大差距。与海外发达经济体对标,2015年德国、美国、法国、英国健康险保费密度达3472/人、3131/人、1588/人、1007/人,分别为我国的11倍、10倍、5倍、3倍(按当前汇率/6.3/欧元7.8计算)。而我国健康险保费深度较德国、美国也分别约两倍。


但是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,商业健康险每年保持40%左右的高速增长,其在医疗费用支付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。自2012年以来,商业健康保险(剔除和谐安赢)以38%的年复合增速成为了保险行业增速最快的险种,同期寿险CAGR 19%、意外险CAGR 18%、财产险增幅CAGR 13%。健康险保费占人身险、保险行业保费比重均实现了5年翻倍,分别从8%提升到16%,从6%提升到12%


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做健康险业务不挣钱已逐渐成为行业共识。根据方正证券的统计,2015年平安健康、人保健康、昆仑健康、和谐健康、太保安联健康5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剔除投资业务影响后,均为亏损。


结构分析,健康险业务亏损的原因是个人健康险逆向风险高所导致。按照保险保障的对象分,健康险可以分为个人健康险和团体健康险。个人健康险是为满足个人和家庭需要,以个人作为承保单位的健康险。团体健康险是向一个团体中的众多成员提供承包的健康险。二者在风险选择对象、承包方式以及成本与费率计算方式存在明显地差异。对5家专业健康险公司按保障对象分的产品结构进行关联分析发现,个人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比越高,盈利性越差。


主动管理:商业健康险未来的发展趋势


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目前已全面参与大病保险的经办,个别地区还参与到了基本医保的经办中。但目前的合作模式下,商业保险公司仅对医疗报销费用简单核赔,提取经办费用,尚未参与医疗费用管控。


中国的商业健康险未来很可能走上美国“管理式医疗保险”的道路,加强和产业的深入融合,与医疗机构、健康管理机构、互联网新型服务机构等第三方合作,提升健康管理服务专业化运营能力。


管理式医疗保险是将医疗机构、商业保险机构、医疗保险购买者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,集医疗、保险、融资和供应为一体,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兼保险业务,以减少医疗支出的运营管理模式。其核心有两点,一是保险与医疗服务供方形成利益共同体,降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道德风险,二是通过医疗服务管理被保险人的健康,降发病率。国外经验表明,管理式医疗保险相比传统医疗保险,一般可降保险费10-20%,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,可节省保险费的幅度会更高。


目前,多家保险公司已投资或准备投资医院、体检机构等。同时,不少保险公司也通过网络问诊等技术来搭建医疗管理平台,以更快搭建自己的健康生态圈。


大熊(微信公众号:白大熊)在最近5篇更新的文章平均阅读量是60,有下降趋势,订阅量是50人。所以你们每个人都对我非常重要,值得好好珍惜。凡是读到这里的,都绝非等闲之辈,这里想请大家帮忙做个调查。敢问你对健康商业险是什么态度?

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南京车险业务联盟